扬琴的历史来源-上海民间文艺表演团
扬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,最初是为曲艺伴奏,并形成多种流派。
据史籍记载,中世纪以前,在中东的亚速、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,流行着一种萨泰里琴。它有梯形或长方形的琴箱,面板上张以几十条钢弦,在弦的2/3处支有条马,使每条弦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。这种萨泰里琴,至今仍在伊朗、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流传。上海民间文艺表演团
明末,随着我国和西亚、东非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。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,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,后逐渐扩及到闽浙、江淮和中原地区,加入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的行列。各地琴书多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,如山东琴书、徐州琴书、安徽琴书、广西文场、贵州文琴、四川扬琴和云南扬琴等。在粤剧、潮剧、汉剧、闽剧、越剧和沪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,也都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。
以上的是一种关于扬琴来源的比较普遍的看法,但也有人认为扬琴是通过陆路传入我国。如周菁葆《木卡姆探微》载:“过去人们认为扬琴是明代从海上通过沿海一带传入的。其实它是阿拉伯人的乐器,早就传入天山南北了,很可能是由新疆传入内地的,这个乐器维吾尔人继承了下来。”上海民间文艺表演团
清末民初,许多民间器乐演奏形式,作为独立的乐种兴起,扬琴又成为广东音乐、江南丝竹和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要乐器之一。扬琴在我国经过近400年的流传和演进。不论在乐器制作、演奏艺术或乐曲创作上,都已具有我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,并与各地民间乐种相结合,形成了多个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流派。上海民间文艺表演团
主营:上海民间艺术表演;上海民间手工艺表演;上海民间艺术表演团;上海捏面人表演;上海糖画艺人;民间剪纸艺人;棉花糖表演;皮影戏表演;专业舞龙舞狮;人物剪影表演;龙凤书法字画表演;面塑人像表演;老上海锦糖表演;草编(棕编)表演;中国结表演;现场书法表演;舞蹈歌舞;民间魔术表演;江苏民间艺术表演;民间艺术表演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