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鼓的种类
羯鼓:原流行于西域地区,南北朝时传入中原,大约于公元四世纪时开始流行。唐时成为主要演奏乐器,演奏时一般横放在木座上,用两根鼓杖敲击,速度可以很快。是当时龟兹乐队的特性乐器之一。唐玄宗擅击羯鼓,练习时敲坏的羯鼓就有四大柜。
腰鼓: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,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,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,称为“正鼓”或“和鼓”。明代以来,“凤阳花鼓”、“花鼓灯”和淮北“花鼓戏”中多用到腰鼓,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。上海腰鼓表演
腰鼓形似圆筒,两端略细,中间稍粗,两端蒙皮,鼓身有两支铁环,用带子悬挂在腰间,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,腰鼓无固定音高,音响清亮,既可用作伴舞乐器,也可作为舞蹈道具,表现欢快热闹的情景,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。
狼涨:又名“狼鼓”。流行于福建地区。狼涨源于古代细腰鼓类乐器,形制与朝鲜族长鼓、壮族蜂鼓相似。鼓身木制,全长约70厘米左右,中部细小,两端粗大而中空,两面蒙牛皮,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,鼓皮装于金属圆环上,由绳索穿系绷紧。用木棰敲击或用手拍击发音,用于福建地区“笼吹”、“福州十番”等器乐合奏和 闽剧伴奏。上海腰鼓表演
渔鼓:渔鼓又称“竹琴”或“道筒”,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。现代使用的渔鼓,是在长65~100厘米、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,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而成,演奏时,左手坚抱渔鼓,右手拍击,是民间曲艺“道情”、“渔鼓”和“竹琴”的主要伴奏乐器。上海腰鼓表演
主营:上海民间艺术表演;上海民间手工艺表演;上海民间艺术表演团;上海捏面人表演;上海糖画艺人;民间剪纸艺人;棉花糖表演;皮影戏表演;专业舞龙舞狮;人物剪影表演;龙凤书法字画表演;面塑人像表演;老上海锦糖表演;草编(棕编)表演;中国结表演;现场书法表演;舞蹈歌舞;民间魔术表演;江苏民间艺术表演;民间艺术表演团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